1)油滴狀染斑(Gasoline Spot)
外觀:多發(fā)生在E/R混紡化纖織物織物,上色后有油滴狀之斑點,較正常部位顏色稍深。以放大鏡觀看,在織物濃色部位之毛絨,尖端呈現(xiàn)微小珠狀,且較正常部位之毛絨為多。
成因:此乃由于燒毛不均勻所致,染斑濃色部位,毛絨未能充份燒除,在尖端成為融團,吸色性較強,故上色較濃。
(2)布芒(Fuzz,Nap)
外觀:上色后整理后之織物,布面仍有細微之毛絨,和布紋之色澤相異。
成因:1).燒毛不夠充份,未將布面之毛羽徹底燒除。 2).利用液流式上色機上色時,噴嘴之噴流太強。
(3)浸透不良斑(Inperfect Penetration
Of Dye)
外觀:上色后之布面呈現(xiàn)深淺之彩云狀。
成因:1).退漿、精漿不夠充份,或經處理脫下之臘質等物,再附著于織物上 。 2).浴染時浴比過小,升溫速率過快,使上色液呈膠化之狀況。
(4)精練斑
外觀:在精練過程,精練掉下之織物中非纖維物質和精練劑結合,再夾雜有織物掉落下之毛絨,又粘附在織物表面上。視之布面上有不規(guī)則片狀之黃色痕跡,以指甲輕刮,則有短毛絨及碎屑掉落。
成因:1).精練劑于常溫中易于凝聚。 2).用精練釜精練時,水洗不夠充份,或水洗之溫度較低。 3).在連續(xù)式精練,精練室內積有沉積物,或精練藥槽內泡沫過多及軋 輥表面不潔。
(5)練漂破洞(Bleached Hole)
外觀:胚布正常,經過氧化氫漂白后,布面有相判之經紗或緯紗斷裂,形成小破洞。
成因:布面上粘有鐵銹,或漂白浴用水中含有鐵離子,在布匹漂白過程中,和過氧化氫急驟氧化而使紗斷裂。
(6)色花(Skilteriness)
外觀:布面有不規(guī)則片狀之顏色深淺。
成因:前處理工程之退漿,精練未能徹底作好。
(7)霧斑(Mist)
外觀:片狀之染斑,有深有淺,輪廓不明顯,形狀大小不一,發(fā)生之位置不集中,亦無肯定之規(guī)則。
成因:1).待染之織物,被濺到污水或其它藥品。 2).練漂后未馬上烘干,長時間堆積在布車上,部份織物發(fā)生風干之水
印。 3).胚布沾染油污,胚檢時以強力去污劑刷洗后殘留之痕跡。
(8)顏色差異
外觀:上色或印花織物,染出之成品顏色,或印花花紋之顏色未能和所指定
者完全相同。
成因:1).指定色樣所用之樣本過小,打樣后對色時即未能作到完全相同之對 色。2).于配制上色液或調制印花漿時,稱量染料、助劑不夠精確。3).制程和打樣之條件未能完全配合,且未作經驗性之修正。
(9)缸別顏色差異
外觀:大批量之織物,分數(shù)缸或一缸數(shù)次上色,非在同一缸上色者,有色完
深淺之差別。
成因:各缸雖同一型式,但其功能會略有差別。在上色制程中,各次操作之條件亦無法完同。
(10)陰陽色
外觀:上色全幅織物,正、反兩面之顏色有顏色差異。
成因:1).壓染軋輥出布邊,布匹行進方向未和壓吸線在同一平面內。
2).壓染后預干時織物兩面所受之熱量不同。 3).樹脂整理時織物兩面所受之風速不同。
(11)左右顏色差異
外觀:全幅之織物,由左布邊至右布邊顏色逐漸變深或變淺。將兩布邊折合
對比,顏色有顯著之差別。
成因:1).壓染機軋輥之壓吸率,由左至右逐漸變大或變小。 2).印花滾筒羅拉或滾綱雕刻或制作不善。 3).印花滾筒羅拉或滾鋼左右所受之壓力大小不等。 4).在預干、固色或樹脂整理時,箱內左右之溫度或風速不相同。
(12)中稀、中濃(Listing)
外觀:織物在近布邊和近中心部位之顏色,有深淺之差異。
成因:1).在開幅交卷上色機,擴布裝置曲度不適宜,使布幅吸著染液率不一 致。染液槽內之溫度兩端和中心不一致。添加新上色液不均勻。 2).在液流上色機,織物循環(huán)速度較慢,而升溫之速率較快。 3).在開幅連續(xù)式上色機,軋輥中心和兩端壓吸率不一致。烘干時溫度
和風速兩端和中心不均一。在連續(xù)上色過程中,布身所受之張力不均一。 4).前處理整理時已形成之織物中心和兩邊不一致。 5).羅拉或羅大利印花時,所施之壓力中心和兩端不一致。 6).上色后未隨即樹脂整理,或上樹脂后未完全烘干,長時間堆積。
(13)首尾顏色差異(Tailing of Ending)
外觀:一組含數(shù)匹或數(shù)十匹之織物,在同樣設定之條件下連續(xù)上色后,開始和結尾施染之布匹,顏色有深淺之差別。
成因:1).在前處理過程中,一批織物發(fā)生前后有退漿、精練、漂白、絲完、定型等之差異。2).在開幅交卷上色時,使用組合之染料染著率不一致,導布和卷法不 適當,染料追加錯誤,上色溫度操縱不當,均會造成首尾顏色差異。 3).在連續(xù)上色時,壓吸率發(fā)生變動,上色液之安定性欠佳,烘干時之 溫度逐漸發(fā)生變化。
4).染料和合并使用之助劑如相溶性不良,會發(fā)生染料粒子和水之不均 勻層。因毛細管作用,水先進入纖維中,致使染液之濃度改變,造成首尾顏色差異。 5).使用冰染料上色時,在長時間之浸染過程中,染料會緩緩發(fā)生水解 ,亦會造成首尾顏色差異。
(14)移染(Migration)
外觀:由于上色之織物于烘干時,織物中所含之水份蒸發(fā),染料隨水移動而移向織物表面,使織物表面之色調發(fā)生濃淺之變化。
成因:1).壓染時設定之壓吸率過大。 2).調配染液時,使用之染料過量,亦即染液之濃度過高。 3).上色后烘干前放置之時間過久。 4).烘干之速率太快。 5).未添加移染預防劑,或添加之量不足。
(15)染料斑(Dyestuff Spot)
外觀:上色織物之表面有片狀顏色較深,形狀不一,及位置不規(guī)則之較大斑點。
成因:1.使用之染料、助劑不當。染料之溶化、分散不夠充分。
2).染料或助劑含有不純物。 3).上色用水硬度過高,未使用軟水,或采納軟水之軟化劑欠當。
(16)染著條斑(Dyeing Streak)
外觀:上色織物相鄰排列之紗或紗群,在色調、濃度、艷麗方面呈現(xiàn)差異。
有僅一條者,亦有數(shù)條紗成帶狀者。長度有較短者,亦有全匹者。
成因:此為上色織物所用化學纖維之化性問題,因上色染著性之不同而發(fā)生
此種差異。
(17)完澤條斑(Instrinsic Luster
Streak)
外觀:非起毛上色織物之表面,在受到完線直接照耀時,顏色會呈現(xiàn)成條狀之深淺或明暗之差異。
成因:此為上色織物所用化學纖維之物性問題,因織物中纖維對完之反射性
、汲取性、透過性等不同,致使完澤度、透明度、白度等在觀看上發(fā)生差異。例如化學纖維中之添加劑、結晶程度、配向度、非結晶狀態(tài)等,均會影響纖維本身之完澤。
(18)上色織紋斑(Fabric Configuration
Streak)
外觀:非平紋組織之上色織物,依組織之變化,布面顏色有深、淺或明、暗之差別。
成因:由于織物組織結構之原因,使織物交錯點之分布,及經紗和緯紗間之排列關系不同,致使織物對完線之反射性、過透性不同。
(19)間隔條斑(Spacing Streak)
外觀:在上色織物之經向或縱向,成直條形顏色深淺之差別。
成因:于上色時織物之經紗發(fā)生移動,使紗之配列密度不均勻,相鄰紗間之
空隙有大有小,產生差異,致使在視覺上有淺有深。
(20)導染劑斑(Carrier Spot)
外觀:滌綸織物上色之布面,有滴狀之濃染點。
成因:1).常壓浴染滌綸織物時,因導染劑分散不良,于汲取染料后在布 面上形成斑點。 2).常壓上色時揮發(fā)之導染劑,在機頂凝聚,滴下落于被染物上。
(21)經紗條紋(Warp Stripe,Yarn Texture Streak)